一作解读 | 顶刊一作面对面・代谢组学前沿论坛——解码高分文章背后的科研逻辑
发布时间 2025-04-23
一作解读 | 顶刊一作面对面・代谢组学前沿论坛——解码高分文章背后的科研逻辑(图1)


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,代谢组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科研创新与临床转化的进程。近年来,代谢组学在精准医疗、疾病早期诊断、个性化治疗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,成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桥梁。数据显示,全球Top100医学中心中,已有87%建立了代谢组学临床转化平台(引自《Nature Medicine 2024年鉴》),这一趋势表明代谢组学学科发展已迎来历史性拐点,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,从理论走向实践。

为助力这一学科发展,深入探讨代谢组学在科研与临床中的创新应用,百趣生物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张思婷、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博士后魏文超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整形医师杨原蘅、上海百趣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心杜杰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研究员平玉、上海百趣生物袁晓芳于2025年4月24日举办刊一作面对面・代谢组学前沿论坛——解码高分文章背后的科研逻辑”(根据报告顺序排列),共同探讨代谢组学技术前沿与应用前景。本次论坛旨在汇聚代谢组学领域的顶尖学者、技术专家以及行业领袖,通过分享前沿研究成果、探讨技术突破与应用前景,推动代谢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深度发展。

直播信息




会议时间:2025年4月24日 14:00-17:30

报名方式:点击下图长按识别二维码(或滑动至文章底部点击“阅读原文”

一作解读 | 顶刊一作面对面・代谢组学前沿论坛——解码高分文章背后的科研逻辑(图2)

专家介绍




上下滑动查看更多

一作解读 | 顶刊一作面对面・代谢组学前沿论坛——解码高分文章背后的科研逻辑(图3)

张思婷,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,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(师从孔炜教授),血管跨学科项目成员,聚焦代谢物与G蛋白偶联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,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研究,揭示神经酰胺调控心血管病变新靶点,获北京市及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,致力于代谢-心血管交叉领域临床转化研究。

一作解读 | 顶刊一作面对面・代谢组学前沿论坛——解码高分文章背后的科研逻辑(图4)

魏文超,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博士后,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团队,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肠道菌群互作机制。


一作解读 | 顶刊一作面对面・代谢组学前沿论坛——解码高分文章背后的科研逻辑(图5)


杨原蘅,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整形外科医师,美国匹兹堡大学细胞分子工程中心访问学者。致力于软骨再生修复、干细胞命运调控等方面的研究,在ScienceActa biomaterialia等期刊发表原创研究。


一作解读 | 顶刊一作面对面・代谢组学前沿论坛——解码高分文章背后的科研逻辑(图6)

杜杰,上海百趣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心,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,参与过国内三百多家科研单位代谢组学、蛋白质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科研平台研究,协助客户发表文章近百篇,其中,包含Cell Research、Cell Metabolism、Gut、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权威学术期刊;专注于代谢组学、蛋白组学、肠道微生物科研领域,擅长不同组学间数据关联分析、统计建模、机器学习算法和生物学功能病理意义挖掘,在临床队列、医药、肿瘤、微生物、食品等科研方向有近十年的丰富项目实战经验。


一作解读 | 顶刊一作面对面・代谢组学前沿论坛——解码高分文章背后的科研逻辑(图7)


平玉,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,医学博士,副研究员,研究生导师,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,省中青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优青人才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-青年基金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-面上项目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和河南省省部共建青年项目等7项。共发表论文30余篇,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10余篇。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参与编写《肿瘤生物治疗临床应用》。


一作解读 | 顶刊一作面对面・代谢组学前沿论坛——解码高分文章背后的科研逻辑(图8)


袁晓芳百趣生物,毕业于韩国亚洲大学,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代谢组学在代谢工程中的应用。专注于代谢组学领域,主要从事项目把控和数据分析工作,在微生物及植物代谢组学研究领域有丰富的经验。

Recommend more
推荐更多

微信

在线
咨询

售后